中共咸阳市三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中国家书·初心使命篇|愿拼热血

卫吾华左权写给家人最后的书信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管理员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03-12 09:43:29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

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的最后一封家书

忠诚,来自于至死不变的信仰;忠诚,来自于矢志不渝的追求;忠诚,来自于坚定不移的信念。

左权,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1942年5月在掩护八路军总部撤退时壮烈牺牲于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十字岭。一个37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地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这位“足以为党之模范”的共产党员、骁勇善战的革命将领,以自己的鲜血书写了忠诚的一生。

家书中的耿耿丹心

1940年,因前方战事吃紧,左权工作太忙,为能专心致志筹划“百团大战”和“反扫荡”,同时也是为了妻子刘志兰能在安定的环境中读书学习,左权将妻子和不足百天的女儿左太北送到延安。从此,天各一方,鸿雁传书。一个个滚烫的文字,深刻诠释了一个忠诚的革命军人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对于两人的分别,左权自然不舍,但这是从大局出发的决定。在1940年11月12日给刘志兰的信中,左权说:“有不少的同志很惊奇我俩真能够分别,你真的去延安了。本来分别是感痛苦的,但为了工作,为了进步,为了于党有益,分别也就没有什么了。”

左权关心妻子上学的事情:“很感激你经常有信给我,告诉你的生活情形、北北的情形……好的是北北已长大了,完全同意你到适当时候你当然的脱离她,进学校去。我决意不阻挠你的学习,遵守分别时的诺言。我想我俩的感情是深厚的,在长期的离别期间,彼此感情将更是与日俱增着,想你亦同感。”

左权在每一封信中都惦记着女儿,他说:“四天三夜的生死战斗回来,我第一件事就是给你们写信。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此生别无遗憾,惟一遗憾的是我们的女儿北北,我不曾给她一点父亲的爱,没有尽到一点父亲的责任,只有拜托你替我多亲吻女儿了。”

延安的天气转冷了,他惦记着女儿怕不怕冷:“延安的天气,想来一定很冷了。记得太北小家伙似很怕冷的,在砖壁那几天下雨起风天气较冷时,小家伙不就手也冰冷,鼻子不通奶也不能吃吗?现在怎样?半岁了,较前大了一些,总该好些吧!希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在1942年5月22日致刘志兰的信中,左权开心地畅想:“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想到当前的残酷战争,他的笔锋忽然一转:“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1940年11月12日,左权写下给妻子的第一封信,1942年5月22日这封信是第十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令人肝肠寸断的文字,寄予多少深情,包含多么丰富深广的内容。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者,视死如归的铁血将军,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大写的人。为了千千万万同胞得解放,过上独立、自由、幸福的新生活,他宁可舍掉最不易割舍的人间亲情。

他是女儿的好父亲,妻子的好丈夫,母亲的好儿子。左权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民族大义,耿耿丹心。在这血与火的考验中,左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我”,舍弃“小我”。

沙场上的浴血勋将

左权生于贫寒之家,更兼幼年丧父,栉风沐雨,备尝艰辛。左权19岁时进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回国,次年任红1方面军参谋处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蒋介石调兵遣将,穷追不舍。大渡河水狂涛拍岸,蒋介石放言要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这里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命运的关键之地。在1935年5月的强渡大渡河作战中,根据部署安排,左权率领先头部队一部,穿小径,涉险滩,攀绝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疾夺取小相岭隘口,并顺势占领越西县城。接着,马不停蹄,旋风急进,席卷大树堡渡口,摆出一副立即从此渡河之态势,诱使国民党围堵之军改变部署,从而成功掩护红1师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为中央红军主力胜利通过泸定桥,跳出国民党的重兵罗网赢得宝贵的时间。

八路军改编完成后,左权任副参谋长直至牺牲。在抗日战争中,左权率军作战接连取得胜利。

1938年春,日军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进犯,根据八路军总部决定,左权指挥部队重创了日军精锐苫米地旅团。他根据长乐滩的地形特点,预设阵地,提前设伏,布成口袋状。日军被斩成数段,在八路军战士气吞山河的雷霆打击之下,悉数被歼。旅团长苫米地亲自率精锐前来救援,大败而逃。此战由于准备充分,部署得当,指挥有方,共歼敌两千多人,缴获大批辎重,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和斗志。

1939年10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疯狂发起一波又一波的“铁壁合围”。左权指挥部队发挥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独特优势,避实击虚,及时捕捉转瞬即逝的有利战机。我军将“扫荡”的日军一部团团包围于黄土岭,一战歼敌九百余人,并击毙有“名将之花”之誉的日军中将旅长阿部规秀。此役结束后,左权撰写了《从打死阿部中将说到敌寇这一次围攻晋察冀地区》,及时总结战事取得胜利的经验。

1940年初,国民党第97军在日军的配合下,妄图一举消灭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武装。左权指挥部队经过四天四夜的激战,以歼灭国民党军十个团的辉煌战绩,巩固了根据地。同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左权协助朱德、彭德怀对日军发动战斗一千八百多次,打死打伤俘虏日伪军四万余人,拔掉敌碉堡、据点近三千个。朱德称赞左权是“钢铁般坚强、狮虎般勇猛”的优秀将领。

1941年11月,日军七千余人从山西黎城向黄崖洞一带进攻,左权坚持“不骄不躁,不惶不恐,以守为攻,以静制动”的原则,抓住战机,奋勇扬威,我军在黄崖洞保卫战中一举歼敌两千余人,将气势汹汹来犯的日伪军打得狼狈逃窜,创造出敌我伤亡之比为6∶1的战例。中央军委对此战给予高度评价:“这次保卫战是最成功的一次,不仅我受到损失少,同时给了敌人数倍杀伤,应作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左权参与或指挥的经典战例可谓比比皆是,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功勋宿将。

统帅部的优秀参谋

左权不仅有“钢铁般坚强的骁勇善战”,还是革命队伍中一个优秀的军事参谋。聂荣臻这样评价左权:“军队的一切建设,部队的管理教育,战斗战役的组织,一切运筹帷幄,无不精细周详,大事不忘,小事不忽,在日常工作中负责,尤其是敢于负责。”采访过左权的作家刘白羽在文章中写道:“在这掌握半个中国战场的八路军总指挥部里,左权同志的的确确是最繁忙的人。除了重大的事由朱总司令决定之外,一般工作都是他处理……他的军事理论修养、作战经验、指挥能力,是我们部队参谋工作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左权是黄埔和伏龙芝两所军事院校的高材生,具有很高的军事素养。他酷爱读书,喜欢思考,善于将国内外经典的军事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战争过程中。做教官时,他丰富的学识和通俗的讲解,深受军校学员们的欢迎。在野外教学时,他一面拿着地形图,一面指着地形地貌,直观具体地现场说法,常常把学员们逗得哈哈大笑,不少抽象难解的军事理论问题被他几句话深入浅出地说明白了。

在战争间隙,左权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40多篇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反围剿、反“扫荡”、坚持游击战争等战略战术问题。他与刘伯承合译的《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被八路军总部列为步兵战术教育的基本教材。这些业绩,对活学活用和丰富充实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毛泽东称赞左权“吃的洋面包都消化了,是个‘两杆子’都硬的将才”。周恩来称他“是有理论修养同时又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朱德誉其“在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军事建设、参谋工作、后勤工作等方面,他都有极其丰富与辉煌的建树,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上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一篇《左权烈士传略》称:“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成就,实融会了1925年—1927年大革命时代、内战时代及苏联红军最进步的战术。他是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始人之一。”

1942年5月25日凌晨,也就是左权写给妻子最后一封信后的三天,八路军总部陷入日军重兵包围,左权拒绝了警卫连护送他撤离的请求,率部为大部队断后。

“同志们,不要怕飞机,冲过去就是胜利!”左权指挥大家突围,将生死置之度外。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左权的头部,他的喊声戛然而止。

历史不会忘记舍身成仁的英雄志士。1942年9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纪念左权,将山西省辽县改名为左权县,这一县名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视察地方工作途中专程到左权墓凭吊,脱帽致敬。

今天,在河北邯郸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中,我们可以瞻仰左权将军墓,一侧有朱德的题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马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