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中央一套《人生之路》电视剧的热播,演员陈晓、李沁、张嘉倪等人的倾情演出,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热烈的讨论与深度的思考。
《人生》是陕北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曾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再离开土地,最后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在此,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电视剧《人生之路》虽然改编自小说《人生》,但改动的幅度是相当大的,甚至称它为另一部作品也不为过。本文内容暂不涉及影视改编,只就小说本身来谈谈。
“人生”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汇,指人的生存和生活,包含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古至今,阐释、讲述人生与人生哲理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可偏偏为何让一部10万余字的小说独占鳌头,引人关注呢?可见这部小说不同凡响的魅力,对读者大众强烈的吸引力。
读高加林,我们读到了作者路遥的影子,农民、教师、编辑,这是路遥的职业轨迹,也被他几乎原封不动地放在了男主角高加林身上。
读高加林,我们读到了自身的影子。你我明明那么努力勤奋,追求上进,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屡屡碰壁,没成就,不得志,做人做事平凡平庸,乃至于常常一败涂地呢?
读高加林,我们读到了奋斗者的影子。
高加林学习好,成绩优秀,可偏偏就是没考上大学,改变不了自身的命运。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不服输,通过学到的文化知识成为一名民办小学教师。作为教师,他认真负责,有口皆碑,是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可偏偏被高明楼一手遮天,让儿子高三星顶替了他的教师资格。
命运好像要再一次戏弄他,没成想,他却等到了更好的工作岗位。由于二叔高玉智担任领导的关系,他被安排到县委大院上班,成为一名通讯干事,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写作特长。正当他干的风生水起、如鱼得水的时候,可怕的灾难又悄然来临了,他被张克南的母亲举报了。他不得已,只得收拾行囊,再回故乡。
不应该却偏偏是,包括他的感情也是如此,不论“像金子一样的姑娘”刘巧珍,还是喜欢文艺的播音员黄亚萍,都算得上优秀的姑娘。他与她们相遇相逢相恋,却又先后“完美”地错过,落得一个“孤家寡人”的下场,令我们感慨唏嘘不已!
广大读者从高加林身上找到了共鸣,因此也就格外关注他人生的遭遇挫折,他的苦难煎熬,他的顽强不屈,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艰难抉择以及他的情感世界。
小说的最后,作者采取了开放性结局。在第二十三章(并非结局)的末尾,他写道:
“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
‘我的亲人哪……’”
这种开放性的结局,使得广大读者有了可以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高加林的人生到底怎样呢?他接下来究竟该何去何从……每个读者心中都会有自己的规划与想法。可见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在这里,他不把小说写死,不让结局固定化,反而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一点,客观来讲,其实倒更符合我们真实的人生。人生往往是多元化的,有多种选择,有许多条路可以走,但在《人生》一书中却以二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高加林是回到农村还是再次走向城市,这是“改革开放”大的时代背景。他在情感上选择刘巧珍还是黄亚萍,这是他“小”的私人空间。
《人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起很大反响,高加林身上有千千万万个农村知识青年的影子。胆大的冲出了思想的桎梏,走出祖祖辈辈劳动了一辈子的土地;胆小的按部就班固步自封,甘心受着命运的摆布。小说《人生》会以怎么样的方式影响读者的人生呢,我们不妨看看几位“过来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的地方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十分有名,影响很大,常被题在《人生》一书的扉页上。
企业家马云说:“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他曾经感慨,他就是看了《人生》这部小说,有所顿悟,才决定要走出去。否则,他到现在还可能只是一个小三轮车车夫。
导演贾樟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笔者阅读小说《人生》的最大感触,是从高加林身上意识到一种永不服输的伟大精神,体验出一种永不言败的坚韧品格。幸福的人生是靠勤劳的双手奋斗出来的,而不是靠空想与意淫,和睦的家庭则需要真心、包容与爱来经营,绝不能虚构与欺骗。
的确,作为芸芸大众的你我,努力去追求,不见得一定会获得很大的成功,但若是消极放弃,却必然要迎来彻底失败,失败透顶。因此,请读者诸君允许我高喊一声:“如果人生中的苦难挫折100次打倒我们,那我们就要高昂着头颅101次站起来!”
或许,这才是《人生》这部小说魅力不朽的真正秘密所在。不知读者诸君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