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广袤大地上,散布着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它们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在陕西省三原县独李镇的王店孙村,就有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俗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店孙木偶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王店孙木偶戏,又称“撑杆戏”,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前往徐木塬祭祀先父李渊的途中,因天色已晚而夜宿王店孙村,当地官员为款待皇室一行,特地安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木偶戏表演。唐太宗观赏后大为赞赏,并赐名“王店木偶戏”,后因表演者多为孙姓人家,逐渐演变成了“王店孙木偶戏”。这一传奇故事,不仅为王店孙木偶戏增添了几分皇家色彩,更使其成为了独李乃至三原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王店孙木偶戏的基本要素包括唱腔、锣鼓、器乐、戏装、道具及表演技艺,其唱腔以秦腔为主,融合了眉户等元素,悲怆苍凉而又充满激情,委婉细腻而又内敛刚烈,极具秦人秦地的风采和特点。王店孙木偶戏的木偶高约1米,头部过去多用木雕,近年来则采用石膏翻模、纸壳脱胎的新工艺,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更加轻巧结实。木偶头根据戏曲人物性格精心设计,用拉线、拔棍等手法将眼、眉、口、舌、耳等部位装成可活动形式,表演时,演员通过手中的撑杆灵活操纵木偶,使其动作栩栩如生,表情丰富多变,仿佛赋予了木偶生命。
王店孙木偶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祭灵》《二进宫》《下河东》等传统剧目,也有根据时代变化新创的剧目,如讲述渭北红色故事的现代戏。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当地社会的风土人情,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与审美情趣,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表演形式上,王店孙木偶戏注重人偶同台,演员们一边操作木偶,一边自唱自演,前边的演员负责操作木偶,后边的演员则负责演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王店孙木偶戏也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但在20世纪90年代,三原县王店孙木偶戏传承人孙民权老人,携手当地文艺爱好者,历经艰辛,终于挖掘出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艺术,并成立了“王店孙木偶自乐班”。他们自筹资金、购买乐器、定制木偶、编排节目,利用农闲时间到周边地区义务演出,使得王店孙木偶戏重获新生。2016年,王店孙木偶戏更是代表咸阳市登上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演艺产品博览交易会的舞台,赢得了广泛赞誉。
如今,王店孙木偶戏已被列入第六批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大亮点。然而,对于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传承人孙民权老人曾言:“传承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些传统剧目已经演不起来了。”面对这样的困境,王店孙木偶戏的传人们正积极寻求创新,努力创作更多贴近现代生活的剧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体验、学习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共同将其传承下去。
王店孙木偶戏,作为独李镇乃至三原县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定能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国人看到陕西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