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三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温纯:清廉奉公与文化传承的典范
来源:写作小组 作者:武辰霞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12-31 10:18:23

伫立于古龙桥之上,这座由明朝名臣温纯倡导修建的桥梁,仿佛一位沉默的史者,静静地诉说着三原县往昔的辉煌与温纯公那令人敬仰的生平事迹。桥下流水潺潺,似乎在低吟着那段跨越时空的赞歌,而我,则在这份宁静与历史的交汇中,沉浸于对温纯高尚品格的无限遐想。

温纯(1539-1607),字景文,号一斋,晚号亦斋,一个自三原县北城书香门第走出的杰出人物,自幼便以勤勉好学、才情出众著称。他的童年,是书卷为伴、笔墨为友的日子,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对道德的坚守,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预示着他未来不凡的成就。他颖悟绝伦,深受关中督学李予鳞与孙淮海的赏识,嘉靖四十四年,他以一腔热血与满腹经纶,在京城的会试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仕途。

在山东青州府寿光县任知县期间,温纯以其清廉勤勉、公正无私的形象,赢得了“齐鲁循良之冠”的美誉。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不仅开辟了荒地,鼓励农耕,还疏通了漕运,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他的清廉与勤政,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清风,吹散了腐败的阴霾,滋润了百姓的心田。

然而,仕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面对权贵与腐败,温纯从未妥协,他以笔为剑,多次上书弹劾不法之徒。他任兵科都给事中时,直发边疆总督等官吏的不法之事,反对中官陈洪为父母加封,还多次上疏请求广求将才,加强边备等。他不惧权贵,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而诏许封其子,温纯知道后,即上书言黔国公的罪行还未处理,断不能让其子袭封。他的正直与无畏,如同古龙桥上的磐石,坚定不移,守护着正义与公平。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温纯一生清廉奉公,从不贪污受贿,虽三朝为官而家无积蓄,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在万历年间,当国家陷入矿税之困,百姓苦不堪言时,温纯更是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他多次上疏,请求停止矿税,解救无辜于水火之中。尽管奏章如石沉大海,他仍未放弃,联合朝臣,伏阙泣谏。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皇权的勇敢挑战,更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他的清廉与正义,如同古龙桥下的流水,清澈透明,洗涤着世间的污浊。

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贡献,温纯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大家。他一生勤于著述,研究领域宽广,文笔犀利而深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著作包括《四书评点》《诗经评点》《学一堂集》等十余种,其中《温恭毅公集》在《四库总目》中被誉为序、记、铭、传诸体雅饬可诵,如珠玑般璀璨,照亮了文化的长河。同时,他热心公益事业,捐资修建学宫,创立尊经阁,藏书万卷,以供后学研读。这份对教育的重视与对文化的传承,如同古龙桥上的明灯,照亮了文化的道路,引领着代代学子前行。

此外,温纯还倡导修建了三原古龙桥,他不仅自己斥资千余两,还动员邑中富户等捐助,历时十二年修成此桥,不仅沟通了三原县城南北,而且“龙桥飞虹”亦成为三原八景之首。龙桥修成后,温纯拒绝以自己的姓名命名,他的不图名利与谦逊低调的品德永远镌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古龙桥畔,千秋韵长,温纯风骨,映照青史。站在古龙桥上,望着桥下流淌的河水,我仿佛看到了温纯那清癯而坚定的身影。他的一生,是清廉奉公、为民请命的写照,是文化传承、教育兴邦的典范。他的事迹,如同这座古老桥般,跨越时空,激励着无数后世来者,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坚守原则,勇于担当,心系民众,热爱文化,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