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初破,渭北的薄雾尚未完全褪去,黄土塬下已迎来了一位勤勉的身影——李老汉。他脚踏湿漉漉的麦田垄沟,布鞋轻踏,仿佛与大地有着不解之缘。蹲下身来,春铲轻挑荠菜根,露珠沿锯齿叶脉滚落,于柳条筐中化作点点银辉,老人眯眼含笑,享受着这份来自自然的馈赠。此刻,远处的嵯峨山被晨曦勾勒出金边,山影斜切麦田,恰似春分日的第一杆公平秤,寓意着万物生长的均衡与和谐。
在三原这片土地上,挖春菜讲究天时,城隍庙古柏抽新芽时,河滩上的野苋菜褪去苦涩,迎来新生。老人们更是深谙此道,他们教导晚辈辨认《救荒本草》中的野菜,讲述着荠菜叶齿间隐藏的玄机,那是池阳老祖宗用日头刻写的历书,也是《诗经》中“其甘如荠”的生动写照。
河堤下传来阵阵嬉笑,一群身着汉服的姑娘正举着竹剪采撷香椿,直播间的补光灯照亮了她们的青春与活力,也惊飞了草窠中的野鹌鹑。她们热情地介绍着《池阳食单》中的“春八鲜”,藤篮里装满了绵茵陈,篮底还压着半卷《池阳风物志》,传承与创新在这里交相辉映。
桃林深处传来喧哗声,摄影师们正围着一位蓝布衫老太太拍摄。她挎着竹篮捡拾落花,准备按照《遵生八笺》制作“桃花馔”。年轻人则蹲在野豌豆丛里使用植物识别软件学习新知。松柏下的太极队伍中,白衣老者的云手起落间惊飞了觅食的麻雀,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正午时分,李家小院的枣木桌上热气腾腾,野菜麦饭金黄中透着翠绿,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儿媳精心烹制的“春汤”香气四溢,以苋菜为主料,寓意洗涤肝肠、顺应春气。荠菜的清香与腊肉的醇厚交织在一起,豆腐则凝聚了清峪河水的甘冽与老作坊的匠心。孙儿盯着汤中沉浮的豆腐块,突发奇想地将其比作嵯峨山的悟空寺,引来全家欢笑。这一刻,餐桌上的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隔壁的王老师傅则在教孙子唱《节气歌》,手中的粗瓷碗里春汤浮着油星,倒映出檐角的铁马叮当。七十年前,他的父亲在城隍庙前支摊卖春汤,木勺柄上刻着“昼夜均”的字样。如今,这份传统依旧在延续,只是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未时的日头偏西,于右任广场上纸鸢飘扬。孩童们拽着风筝在广场上奔跑嬉戏,线轮上的彩绸猎猎作响。李老汉望着天际,思绪飘回六十年前那个用棉纸扎风筝、竹骨拆自旧门帘、朱砂取自母亲陪嫁匣子的年代。如今,孩子们的风筝虽已换成了尼龙布材质,但那卷风筝线依然要蘸上荠菜汁——老话说这样风筝才能认得上天的路。
当夕阳的余晖将城市染成了橙红色,李老汉正给东街独居的张老师送去荠菜。门楣上“耕读传家”的匾额虽已褪色,但院里的日晷却擦得锃亮。老先生颤巍巍接过荠菜讲道:“当年张载先生在崇贤书院讲学时,吃的就是这荠菜春汤”。石桌上摊开的线装书中夹着干荠菜,那是他教学生涯中用来标记节气的书签,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
随着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无人机掠过渭河平原拍摄春耕图景时,那阡陌纵横的土地上依然生长着《诗经》里的荠菜,回响着汉代劝农令的铜钟。春分这个被地球公转定义的节气,在关中这片土地上化作了文化的基因。它教导人们真正的智慧在于读懂天地间微妙的平衡与和谐,真正的传承在于将古老的时序密码转化为现代生活的诗意节拍。在这片黄土大地上,人们用春铲、汤勺和风筝线勾勒出了生命的方圆与自然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