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在众多名宦的家训中,如此简短直接的文字实属罕见。这37字的家训出自大名鼎鼎的包拯之手。意思说,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之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者,就不是我族的子孙后代。
包拯为官26年(1037-1062),清正廉洁、不附权贵,将儒家“德主刑辅”的理念贯彻到底。在对亲眷子女的教育上,包拯非常严苛,也正是这样一种以身作则、严以持家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清廉官员的典型。
民间传说包拯出生在贫苦人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嫂子抚养长大,这与历史事实不符。其实,包拯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包令仪曾做过惠安知县、掌管山泽苑囿之事的虞部员外郎、陪都南京留守等职。包令仪对包拯的管教十分严格,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包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儒家思想和清正家风的影响,为他后来清廉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身中,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专家指出家庭教育就是一台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凡有教养的父母,几乎教不出没教养的孩子。从怒断机杼的孟母,刺字儿身的岳母,到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再到股神巴菲特、亚洲首富一代儒商李嘉诚,这些响当当的人物,引领了时代风流,他们和他们的家族,一次地又一次证明了“小成靠智,大成靠德”这句古训。这里说的“德”恰恰源自于父母的直接影响,即良好的家风,和谐的家庭关系,健康的家庭氛围,积极的生活态度,高雅的兴趣追求等等。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之孙毛新宇说,“毛家的人不经商,不赚钱。从我母亲到我这一代人,都是靠工资生活”。由此可见,低调做人、清廉持家是毛家的传家法宝。正是这种良好家庭影响,才让毛氏家族的子孙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2001年10月15日,是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88岁生日。习家人难得团聚在一起,为习仲勋在深圳举办88岁寿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由于公务繁忙,难以脱身,于是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父亲听女儿桥桥读完儿子的来信后,非常理解儿子,向家人、子女和亲朋们说:“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仲勋在最后的日子里多次对儿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这大概就是一位父亲留给儿女及子孙后代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吧!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他强调说,“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
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各家有各家的传统。尽管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形成中华优秀道德观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家风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又有彰显家庭本色的鲜明个性。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正是有了好的家风,才能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只有千千万万家庭培养、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和带动全社会的良好风气。让我们共同努力,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清、气正、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