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蓼花糖,外形藕状或球状,外表黄棕色,外层粘附着去皮白芝麻仁,丰满圆润,内部如网状,洁白细腻,入口酥脆香甜,芝香浓郁。这一地方特产食品,经历五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经凝聚为人文三原的一张乡情文化名片。
据《三原食萃》一书记载,三原蓼花糖始制于明代正德(1506~1521)年间。据说腊月前后,南方商贩将当地优质江米制成年糕,运到当时西北的商业贸易中心——三原来售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放在阴凉角落。次年来后,将已经干硬的年糕捣碎,和成条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据传,这种棉花糖最早生产于鲁桥镇老字号糕点作坊“景元德”。当时,三原县城有名的老字号南茂店有个叫辽化的糕点师,他根据棉花糖的制作方法,再进一步加工,用饴糖煎浸后,外粘芝麻,更加香甜可口。为了表扬这位爱动脑的糕点师,人们就叫这种食品“辽化糖”。清康熙进士三原人温仪,有诗赞曰:“红毡延青佩,金盘缀彩球,幽香及冷姿,相伴过春秋。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清光绪二十六(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三原辽化糖作为地方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品尝后赞赏有加,见辽化糖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蓼花,遂取其谐音雅化为蓼花糖,一直沿用至今。这个改名的故事传承很广,以至于后来蓼花糖一直以宫廷贡品走上大雅之堂。
蓼花糖经过三原数代人传承,不断丰富内容,制作工艺繁细,操作严密。蓼花糖以糯米为主料,配以黄豆、白砂糖、饴糖和芝麻仁、豆粉、蜂蜜、精炼植物油等 ,经过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
改革开放初期,三原许多个人和食品企业都开始加工蓼花糖,当时有一定规模的厂家有30多家,每年生产蓼花糖1500吨左右,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1985年和1987年,三原蓼花糖先后荣
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和1992年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中国经济特区成果博览会金质奖。经过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现在市场存在的三原蓼花糖生产厂家都严格按照法规的要求,标准化生产,打响自己的品牌。
曾经辉煌一时的三原县南关蓼花糖厂,是当年三原蓼花糖主要生产厂家之一。1985年中共三原县委副书记焦振芳、南关村党支部书记李天成和南关蓼花糖厂厂长曹新民、业务副厂长刘剑峰同上北京,通过习仲勋和汪锋介绍,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前清皇室成员爱新觉罗·溥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之胞弟),为三原蓼花糖题写“蓼花糖宫廷食品”七个字,并加盖印鉴。诞生已经四百余年的蓼花糖,从此终于有了昔日皇家人使用的凭证。
2010年三原蓼花糖制作技艺列入咸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蓼花糖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非遗名录。经过层层申报,2015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三原蓼花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6月,地理标志产品三原蓼花糖,地方标准由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开始施行,蓼花糖从此有了护身符。分析三原蓼花糖的传承历史,不仅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地方特色鲜明的绝佳食品,而且它的发展史也展现出三原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做大做优蓼花糖产业的精神风貌,成了三原人走出陕西、迈向全国、放眼世界的一张推陈创新的文化名片。